中國欲建高鐵王國
中國‧威脅日韓德法‧
頭條新聞 國際 2010-03-10 14:29
(中國‧北京)中國欲建設一條延伸到俄羅斯、中亞以及東亞17個國家的高速鐵路網,把中國和歐亞大陸諸國連成一體,引發各界關注。
中國近來積極擴張境內外鐵路版圖,已對韓國、德國、法國、日本等構成威脅。
據報導,18國高鐵網如果順利完成,不但把中國和歐亞大陸諸國連成一體,從而使中國獲得需求若渴的天然資源,另外還有助開發中國的“遠西”。
3高鐵計劃料2025完工
中國目前制定了中亞和俄羅斯大陸橫斷鐵路、東南亞鐵路等3條高鐵網建設計劃,正在與相關國家進行談判,預料在2025年內完工。
與此同時,中國也參與美國和巴西以及亞洲的高鐵建設項目招標,是世界高鐵市場新的黑馬。
料成高鐵運營里程最長國
按照鐵道部提出的最新規劃,到2012年底,中國客運專線和城際鐵路的營業里程將達到1.3萬公里。屆時,中國將超越日本和德國等高鐵起步較早的國家,成為全球高鐵運營里程最長的國家。
從2004年中國鐵道部決定引進國外高鐵列車,到2012年中國高鐵營運里程攀升至全球最長,中國鐵路用時不到10年。特別去年,世界上里程最長、時速350公里的武廣高鐵開通運營後,已成為中國高速鐵路的又一里程碑。
中國在高鐵領域的迅速崛起,已對韓國、德國、法國、日本等構成威脅。
美媒:高鐵飆出“中國速度”
美國世界新聞網早前曾撰寫題為“高鐵飆出中國速度”的文章說,當武廣高鐵通車,“中國速度”讓全球震驚。目前,大批鐵路工程正快速推進,不斷刷新人類鐵路史上紀錄,“中國速度”已成為中國發展的代名詞……
武廣高鐵通車,大幅拉近武漢、廣州兩地的距離,同時改變了中國經濟版圖。
武廣高鐵是中國通車營運的第一條高速鐵路,也是迄今世界上一次建成里程最長、運行速度最快的高鐵。
日本60年代就建成高鐵,直到新世紀之初,中國還沒有高鐵;中國整整落後日本40年。然而,短短不到10年,高鐵如雨後春筍般紛紛出現,不但位居世界的前列,而且走出自主創新之路。
事實上,京津高鐵建成時,就吸引美國、英國、日本等30多國,累計有200多批次、上萬人乘坐京津高鐵考察,都對中國讚嘆不已。其中,國際鐵路聯盟高速鐵路部總監更是感慨地說,“鐵路建設正進入一個大時代,而中國正成為全球領跑者,世界鐵路的未來在中國。”
中高鐵發展 喚起美國人危機感
不少美國民眾認為,現在的中國高鐵建設,類似於艾森豪威爾總統於上世紀50年代推行的美國高速公路項目,將會給中國社會帶來深刻的影響。
美斥資80億美元建高鐵
在2009年的國情咨文演講中,美國總統奧巴馬說,美國修建了歷史上第一個鐵路網和高速公路網,但“沒有理由(聽任)歐洲和中國能造出最快的火車……”。
在以往的國情咨文中,美國總統提到中國,更多是對中國提出要求、甚至是指責。但奧巴馬此次提到中國,卻前所未有地對中國的高鐵成就表現出了感嘆。“奧巴馬正是以中國高鐵為參照物,來喚起美國人的‘危機感’。”耶魯大學金融學教授陳志武對《財經國家週刊》記者說。
發表國情咨文的第二天,奧巴馬即南下佛羅里達,並在當地宣佈,美國政府將斥資80億美元,打造美國自己的高鐵網路。
一時間,中國高鐵成為了一個在美國頗為熱門的話題。
2月13日中國除夕,《紐約時報》在一篇《中國以高鐵網路為增長引擎》的報導中作了一個簡單的對比,稱武漢到廣州的距離,相當於美國的波士頓到弗吉尼亞,但中國人走完全程的時間,美國鐵路客運公司最快的列車只能“從波士頓到紐約”――即走了不到一半的路程。
《紐約日報》記者感到震驚的是,武廣高鐵只是“中國在2012年前動工或計划動工的42條高鐵線路中的一條。作為對比,美國在2014年才會建設完第一條高鐵線,只有84英里長,連接佛羅里達的奧蘭多和坦帕”。
連結歐亞17國高鐵網
錢是最大問題
中國和歐亞共建18國高速鐵路網,歐美媒體都廣加報導。主持這套高鐵大計的北京交通大學教授王夢恕表示,中國已承諾提供技術、設備和高速車。不過,他明白指出,“從我們的觀點看,最大的問題是錢”。
中國願意為目前已經對中國供應天然氣的國家提供大幅融資。不過,中國目前正在斥巨資擴展國內鐵路系統,王夢恕表示,他寄望向高鐵網經過的國家和民間募資,但中國寧願那些國家“用他們的天然資源”來換取中國的技術和融資。
王夢恕一語點出問題關鍵,因為他對《南華早報》表示,“那些國家的資源將會源源不斷流入中國,來支撐中國的發展。”他並且直言這套計劃是“高鐵外交”。
例如,電池需要鋰,緬甸蘊藏豐富的鋰礦,中國已承諾融資鋪路,交換緬甸的鋰。
18國高鐵網如果順利完成,不但把中國和歐亞大陸諸國連成一體,從而使中國獲得需求若渴的天然資源,另外還有助開發中國的“遠西”。
星洲日報/國際‧2010.03.10
歐洲+中國鐵路 打造新絲路
【經濟日報╱編譯于倩若/法新社巴黎十三日電】 2008.01.14 11:07 am
歐洲和中國的六家鐵路公司正在測試北京和漢堡間的「快速貨運線」,希望這條「新絲路」有朝一日能與海運和空運競爭。
在中國鐵道部部長劉志軍和德國鐵路公司董事長梅多爾的監督下,一列滿載貨櫃的火車9 日從北京出發,預計行駛1萬公里,20天內抵達德國第一大港漢堡。載有100個貨櫃的測試列車,貨櫃裡裝的是要在歐洲銷售的玩具、電器和工業產品。
巴黎國際鐵路聯盟執行長阿里亞迪爾說:「中國是世界工廠,潛力十分驚人。」
德國鐵路公司表示,列車抵達漢堡所需時間是傳統運輸路線的一半。德國鐵路公司的「新絲路」鐵路計畫已發展三年,只要運輸時程能縮短至15天,預料就可進行商業化營運。北京當局認為,這個目標12個月後就會實現。
不過,阿里亞迪爾說,「新絲路」計畫仍有許多尚待解決的問題,例如列車可能不斷地滯留在邊界的緩衝區,若海關人員刻意刁難,停滯時間有時甚至長達一周。巴黎第12大學貨運專家薩維也說:「海關問題會阻礙列車的運行。」
此外,俄國的鐵軌寬度與他國不同,列車通過俄國時,貨物至少必須換兩次車。
對國際鐵路聯盟而言,行政問題必須優先解決。目前中國、蒙古、俄國、白俄羅斯、波蘭和德國政府正共同努力,縮短貨物通過海關檢查的時間。
梅多爾2006年曾預測說:「幾年後,我們將看見北京和柏林之間的直達列車。」
阿里亞迪爾說,鐵路公司的意圖顯而易懂,就是從中國的旺盛的出口市場分一杯羹。根據他的數據,每天從中國運往歐洲的貨物運費約為30億歐元(44億美元),而且幾乎所有貨物都是透過海運運輸。
阿里亞迪爾說,鐵路公司正試圖開拓高價產品的利基市場,利基點就在於鐵路運輸比海運快,費用比空運低。
而且中國製造業逐漸往內陸移動,離上海等主要港口愈來愈遠。當貨物運輸至碼頭需要數千公里的路程,海運就失去競爭力,部分製造商可能因此改用鐵路運輸。
【2008/01/14 經濟日報】@ http://udn.com/
看法]
各位看到這篇文章會想到什麼事?當想完這些事後,各位又會因此有何實際的行動?這篇新聞對我們個人的投資有無任何關聯?^^
物以稀為貴、以常為賤。一個在地不起眼的商品,搬到另一個地方時,可能就變成有錢買不到的奇貨。當「喬家大院」裡的喬致庸把江南盛產的茶販到北方、遠至不產茶的俄羅斯時,他可以靠著買低賣高的方法賺大利,還可以中興被他兄長敗掉的喬家。他做的就是一個物流、一個通路的角色。這個角色,讓有需求的人可以較低的價格滿足需求,可以讓生產者得以維持生計,同時,也讓本身得以富裕。
孫中山先生的三民主義裡提過一件事:「人盡其才、地盡其利、物盡其用、貨暢其流」。其中的「貨暢其流」有何影響力?除了晉商的歷史,我們再看看幾個簡單的例子。
以前的荷蘭,彈丸之地,靠著海運成為全球霸權之一,清朝時候,入侵中國的列強,它也在內。當時誰擁有好的造船技術,誰有航圖,就能靠海路興起。
台灣早期的十大建設,讓貨運可以更快到達目的地,這節省的時間就是商機,這流通的過程,相對讓台灣工業養活、富足台灣眾多人口。
一個「貨暢其流」觀念的落實,可以造就荷蘭、台灣這種小地方的繁盛,把這件事連結到中國大陸對交通基礎建設的發展。光它在東部沿海的發展,我們就可以想像,當它連西部的運輸網絡也完整連結起來的時候,那會產生多強的經濟力量?
台灣的政府如何與對岸互動,這我們無從置喙,但身為有能力的投資人,真的該好好想想怎麼在可控管的風險中去"力"用中國、"利"用中國(註)。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